医疗:
区域医疗中心初步形成。截止2014年,全市每千人拥有病床数7.46张,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2.57人,每千人拥有执业护士3.15人,分别位居全省市州第1位,第3位和第2位。十堰医疗(市太和医院、市人民医院试管婴儿、东风汽车总医院器官移植)成为“十堰名片”;市太和医院在全国三级综合医院排名第40位,纳入了国家中西部地市级区域性医疗中心规划,市人民医院在全省医院排名第10位。安康等多个地市区将我市三级医院列为医保定点医院,区域性医疗中心呼之欲出,在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形成较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基本建成。建立了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张医保网,覆盖了全市97%以上人群,基本药物达到800多种,实行了零差率销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实现了均等化。全市县级医院标准化达标率100%,村卫生室标准化达标率85%。
卫生应急和重大公共卫生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建立了高效统一,反应迅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系统,有效处置了22起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郧西县创建成为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区。全市累计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293.25万分,组建家庭责任医生团队222支。
教育:
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资金30亿元,新改扩建幼儿园290所,各乡镇基本建成1所普惠性中心幼儿园。新建扩建中小学408所,全市农村中小学实现了卫星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506所农村学校建立了“希望厨房”。
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8%,一年毛入园率达90%,新创建省级示范幼儿园2所,市级示范幼儿园10所,丹江口市成功创建全省学前教育发展示范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普通高中培育,打造100多门校本课程精品,2014年全市一本率、二本率、本科普及率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全市70%以上职业学校重点专业与市内外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十堰职业技术集团学校等3所中职学校成为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
教育公平深入推进。全市95所中小学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敞开大门,每年落实救助资金2亿以上,共计资助学生120多万人次,实施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文化:
文化设施逐步健全。“十二五”期间,我市全面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维修改造任务和6个县级文化馆、6个县级图书馆新建任务,建设社区文化活动室65个。建成了十堰市数字图书馆,打造了十堰市地方文献中心,出版了十堰市古籍联合目录。各级图书馆、文化馆(站)全面实行免费开放。农家书屋全覆盖。全市共建“农家书屋”2239个(其中移民新村265个),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全面提升。我市广播、电视覆盖人口分别为340.50万人和341.28万人,覆盖率达到98.21%和98.44%。
文博事业成效显著。全市现有文物点3267处,文物保护单位54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1处,馆藏文物10万余件。广泛开展展览活动,先后组织开展《内蒙古包头岩画唐卡文物展》、《楚风汉韵——荆州出土楚汉文物精品展》、《胡总书记在十堰特别展》10余期。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围绕春节、元旦等节假日,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文化力量·民间精彩”广场舞大赛、“书香十堰·立体阅读”等主题活动精彩纷呈、富有特色,“人民广场大家乐”、“欢欢喜喜过大年”等活动常年举办、常办常新,“天天有锣响、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演出”成常态。全市7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共演出7330余场,观众达800余万人(次),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出台了《十堰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569个,全民健身路径305处,乡镇农民健身工程45处,社区多功能运动场12个,实现村级体育健身设施覆盖率达65%以上。
扶贫:
贫困程度明显缓解。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减少贫困人口34.22万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3499元增加到2014年的7046元,农村恩格尔系数从2010年的43.6%下降到2014年的41.2%。
生活水平持续提高。2014年,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9.3平方米,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冰箱62台,彩色电视机95台,计算机14台,移动电话146部。全市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99.4%,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