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艳参加课内比教学公开课
和学生们一起去植物园了解植物生长架构
汪艳跟学生家长一起辅导功课
汪艳定期对学生进行家访
“用心灵赢得心灵,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她喜欢这句话,从这句话里,她可以读出教师必须具备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在她走上教育岗位的十九个年头中,她一直在用爱心、耐心和真心来诠释这句话。用爱心点燃孩子自信心
送走一届孩子,又迎来六十多个天真活波的孩子,但她发现班上有一个孩子和其他孩子不一样。他叫王董元,上课特别不安分总是坐不住,自己玩自己的,从不举手发言,也不参与小组讨论,好像只是一个旁听者,作业时常不完成,即使完成也是撕下的一张纸条,他的眼神里总是透着忧郁,她想也许他是因为才入学不适应,但时间过去大半个月,他还是老样子,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她请来王董元家长---孩子白发苍苍的爷爷了解情况:原来他四岁的时候,妈妈因为坐在西河公园的河堤上不小心掉到了河里,从此再也没睁开眼睛。孩子的爸爸因不堪忍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而离家去打工,这一去就是几年无音信,孩子就只能跟爷爷奶奶生活。她在为孩子的遭遇感到伤心时,也不得不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他爷爷进行了交流,孩子的爷爷听了孩子异样的表现,当时眼眶就红了,不知该说什么好,只是抖动着满是皱纹的嘴唇。她实在不忍心看到老人在她面前落泪,又连忙安慰他们。经过与他们商量帮助孩子的办法,最终她们达成了一致的观点,让孩子建立自信心,能够积极参与到班集体中去。
她兵分两路进行,和孩子的爷爷交流完以后,又找到王董元谈心,每天放学后给他个别辅导,课堂和课间时间找“小老师”帮助他,但他的话语还是少的可怜,只是木讷的接受着别人给予的帮助。这招不凑效,她又发动全班的学生努力寻找他的闪光点,借助表扬的力量鼓励他,增强他的自信心,可是收效甚微!
终于,一次契机来到了。“六一儿童节”要到了,学校号召她做“爱心妈妈”并在班上选一个“自己的孩子”。她立刻就想到了他,她把他叫到办公室里,摸着他的头问:“王董元,愿意当老师的孩子吗?老师可是很期待有你这样文静的孩子呢!”孩子抬头看着她,眼里充满了惶恐和期待。本来还有些担心的她,被孩子的眼神打动了。“孩子,以后她就是你妈妈了!你就是她的乖儿子了!”他使劲的点点头,不知所措的背对着她鞠了一躬,就跑出了办公室。看着他的背影她也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好这个“妈妈”。
六一儿童节这天,她们这些爱心妈妈把自己的“孩子”带到主席台上去,举行一个简单的捐赠书包和文具的仪式。从上台到下台王董元都紧紧的抓着她的手,他的小手冰凉却汗涔涔的,她却能透过孩子颤抖的小手和通红的脸蛋清晰地感觉到孩子的兴奋和激动!孩子缺少的是母爱,孩子太希望自己拥有一个和其他孩子一样的母亲。孩子,她会用爱来温暖你那受伤的心,请相信她!她在心里暗暗的发誓。虽然孩子从未叫她一声妈妈。
在她们的日复一日的帮助下,王董元真的变了,他爱说话了,也爱回答问题了,每当她提出一个问题他的小手总是举得最高。不爱完成作业的他,也能按时完成作业了,看到孩子的变化她喜在心头。最起码,她这个“妈妈”没白当。一天放学后,王董元的奶奶找到了她,非要请她去他家做客,说自从她做了王董元的爱心妈妈后,孩子的变化很大,也爱说笑了。“自从他妈妈死后,这些日子是孩子最开心的”孩子的奶奶抹着眼泪对她说着。她告诉她这是她应该做的,让她别放在心上。她领了老奶奶的心意却拒绝了她的邀请,老奶奶感激的不知如何是好。只是不断的催促孩子:“快叫妈啊!和妈再见!”“妈妈,再见”!听着孩子叫出“妈妈”的那一刹那,她的心在颤抖,眼泪不由得流了出来。“再见,孩子”她赶快转身,她怕孩子看到她的眼泪。能开口叫她“妈妈”,孩子真的把她这个爱心妈妈当成了妈妈。她又多了一个孩子,她要做的是用爱来呵护他,陪伴他健康的成长。
孩子在她照顾和帮助下,顺利的小学毕业了。看着和她高矮差不多的孩子背着书包走出校园,她感到很欣慰。虽然孩子毕业已经两年了,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她心中时常的关心和牵挂他,不时的打电话询问他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她想不管孩子是否还记得她这个“妈妈”,他却成了她永远的牵挂。
用耐心让孩子跟上队伍
“你的孩子,她的学生,你亲她更爱!”这是她经常和家长说的一句话。真诚关心和爱护学生,不仅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给予关心,而且要具体体现在实际行动上,特别是后进生,她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培养他们,用爱心去感化他们。她总是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激励的办法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尽力让每个孩子都不掉队。她班有一个叫彭德旭的学生,纪律散慢,作业常常不完成,虽然多次谈心,但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怎么办呢?办公室同事讲了一件关于他的小故事,让她茅塞顿开。事情是这样的:同事周日坐车去外地,中途彭德旭也上了这辆车,同事主动和他打招呼说:“她认识你,你就是那个天天不做作业,老是被汪老师叫到办公室的孩子!”彭德旭红着脸辩解:“不是,是她去问汪老师作业!”可见他是个有自尊心强知道害羞的孩子。找到了他的“软肋”,她每天走进教室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微笑着对他说:“今天作业完成了吗?她要检查的啊!如果没完成又要请你去老师的办公室喔!”随时随地,她会用微笑去鼓励他,在他犯了错误时,她也从不当班上的孩子大声训他,而是以宽容去感化他、激励他。经过努力,他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纪律也好多了。这就是耐心教育的奇迹!用真心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
孩子的教育只有家校携手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可是,她发现每当她与班上的孩子说到请家长时,孩子们就非常害怕。细细观察,才发现原来在孩子心目中,只有他们犯了错误时,老师才会请家长,每次请家长后孩子们不是被家长训斥,就是“吃”家长的“竹片炒肉丝”,所以孩子们很反感。为了消除孩子们的疑虑,她便试着改变策略,当孩子进步时,她电话向家长报喜;当孩子做了好人好事时,她在群里号召孩子们都向他学习;当孩子的成绩有了进步时,她及到孩子的家里进行家访,为家长送去喜报。她本着少惩罚、多肯定;少质问、多鼓励;少训斥、多交谈;少命令、多引发的谈话政策,和家长们进行入情、入理、入境、入心的沟通,让孩子不把各种形式的家访当成负担,健康快乐地成长,让家长和她一起分享孩子们学习上的点滴进步,共同聆听孩子成长的声音。经过她不懈的努力,家访成了她和家长沟通的桥梁,家访中她不仅能收获了家长的感谢,更发现自己工作的不足,家访让她和孩子、家长共同成长着。
教育孩子的这条路很远很长,但如果她们用心去做,会发现做什么都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