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育局局长朱华伦就十堰教育事业发展成就答记者问
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

发布时间:2019-09-09    来源:秦楚网

秦楚网讯 记者张贞林 宋雅璐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我市作为国家深度贫困地区,建市50年来,历届党政领导班子不忘初心,以“为祖国建设育材、为万千家庭圆梦”为己任,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以“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共识和决心,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使我市教育处于全省中上水平。在庆祝第35个教师节之际,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华伦以答记者问的形式,与我们分享十堰建市50年教育发展的巨大成就。
持续不断加大投入,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记者:目前,我市各级各类学校有多少?入学率如何?
        朱华伦:我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1698所,在校学生575852人,教职工45773人,专任教师35683人。其中:高等教育学校4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7所,普通高中学校24所,初中153所,小学426所,教学点482所,幼儿园585所,特殊教育学校7所。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9.5%,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6.15 %。
   
        记者:我市各类教育发展有啥特色?素质教育落实如何?
        朱华伦: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把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落在实处,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我市高等教育各具特色,四所高校专业特色鲜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是全国惟一一所以汽车产业链科学布局的本科院校;湖北医药学院是鄂豫陕渝毗邻地区8地市惟一一所本科医学院校;汉江师范学院是一所国家举办的全日制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形成以教师教育专业为基础、非教师教育专业协调发展的发展格局;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湖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
        根据“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资源、规范发展”的原则,全市普高教育形成了省级示范、市级示范和一般高中,公办高中和民办高中多层次、特色化办学格局,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普通高中教育质量也达到了全省中上等水平。
        中职教育按照“错位发展、打造品牌”的思路,坚持赛事引领,推进教学改革,深化实践训练,逐步形成了“一校一特色”专业格局,全市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6%以上,中职技能大赛连续多年在全省名列前茅,职业教育整体实力步入全省第一方阵。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以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为契机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全市10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认定,取得了“三个省级示范、两个省级先进”的优异成绩。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体制建立完善,“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坚持普惠性和公益性,大力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学前教育资源总量和普惠性幼儿园比重不断扩大,每个乡镇基本建成了一所普惠性中心幼儿园,创建省级示范园12所、市级示范园23所,丹江口市、郧西县成功创建全省学前教育示范县(市)。
        特殊教育初步形成了康复-教育-职业培训一体的办学体系,三类(智残、体残、肢残)残疾儿童实现了学前康复、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的全覆盖。
        素质教育深入实施,学生综合能力进一步提升,获得“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称号。
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记者:建市50年来,我市教育事业取得了哪些成绩?
        朱华伦:“人民教育人民办”是上世纪80年代政府对发展教育提出的响亮口号,唤起了广大老百姓“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教育共识。随着“普九”债务化解、财政收入4%用于教育等政策的强力实施,全市进入到全面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阶段。
        “十二五”以来,全市累计划拨教育用地4000余亩,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资金50.56亿元,新(改、扩)建幼儿园303所,新增园舍25万平米;新(改、扩)建中小学490所,新增校舍81万平米,改(扩、建)校舍92万平方米。全面落实随迁子女就学政策,统筹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工作,全市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比例达到100%。不断完善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法,以送教下乡、结对帮扶等形式多次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教育扶贫攻坚深入实施,将学生资助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监督检查,加强部门联动,实现了学生资助全面覆盖、资助管理全面规范、监管责任全面到位、资助信息全面共享。
拓宽优化人才渠道,队伍建设全面加强
        记者:我市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如何?涌现出了哪些典型?
        朱华伦:2004年以来,市政府在核定全市教师编制的基础上,建立教师正常补充机制,采取“凡进必考、逐年补充”的办法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并通过“绿色通道”积极引进免费师范生和研究生,建立了一支基础扎实、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1993年以来,随着《教师法》的颁布实施,我市各地在财政收入“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千方百计落实和提高教师工资待遇,“确保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工资平均水平”,切实维护了广大教师的职业尊严。1996年,我市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教师继续教育实验区,从此,全市的教师队伍走上了以“校本培训”为主、各类交流培训为辅的教师发展之路。十堰独创的“三型十环”校本培训模式获国家一等奖,并在全国推广。
        同时,我市认真落实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师资政策和市直教师补充机制,2011年以来全市共招录教师9000余人。全面加强教师培养培训,以“国培”“省培”“市培”为依托,借助高校、网络、各级各类项目集中培训、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校本培训等资源,基本建成国家、省、市、县、校五级联动教师教育培训体系。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全市教育系统先后涌现出了伍昌云、邹桂芬、孙杰、吕祥华、谢萍、马正发等一批全国有影响的先进典型。教师队伍整体呈现出补充及时、结构改善、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良好局面。




勇于担当“啃硬骨头”,教育改革深入推进
        记者:在50年中有哪些创新的举措推动了我市教育发展。
        朱华伦: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市直义务教育学校的学籍管理、划片招生及城区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幼儿园审批和管理权限顺利下放至三区。
        创新办学模式,打破行政区域界线的“片区协作”“名校+弱校”“名校+新校”等联校合作模式不断完善,区域、城乡、校际间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实现了学校由各自为阵到开放办学、协作办学的重大转变。
        招生考试制度改革顺利推进,建成了高中阶段统一招生平台,推行了普通高中招生“三同时”政策,建立了普高和中职招生统筹机制,促进了普职教育协调发展。
        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推进各县市区中职教育资源整合及迁建工作,顺利完成十堰广播电视大学与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合并和东风技师学院移交接管工作,正式启动湖北汉江技师学院规划工作。不断巩固国家、省教育信息化区域试点建设成果,推进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通过开展微课大赛、信息化大赛、信息化培训与研讨等活动,推动师生互动方式的变化,为实现自主学习、优化教学流程、提升教育质量奠定基础。
    
科学谋划创新思路,全力建设教育强市
        记者:我市教育教育改革发展还有哪些主要任务?
        朱华伦:以“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进一步优化布局和资源配置,加大农村公办园建设力度,新(改、扩)建一批幼儿园,解决好城镇及城乡结合部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的问题,基本实现“就近”入园。加快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落实《关于加强全市住宅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做好小区配套园规划、建设、移交、举办以及回收、补建等工作,确保公益性普惠性。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园,通过政策奖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切实解决城镇幼儿“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合理规划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建设,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向乡村和城乡结合部倾斜,大力提高乡村教育质量,适度稳定乡村生源,增加城镇义务教育学位和乡镇学校寄宿床位,推进城镇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着力解决“乡村弱”和“城镇挤”问题,巩固和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
        落实督学责任区制度,强化教学管理,严格执行课程方案,控制书面家庭作业总量,规范教辅材料使用,进一步完善学籍管理、招生、教辅资料征订、阳光减负等工作,规范招生和办学行为。
        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开好课程。支持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和特色课程,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序衔接。实施特色高中建设计划,实行“选课制”、“走班制”,丰富高中选修课,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促进其自主个性化发展。
        记者:在建设教育强市上,我们有哪些举措?
        朱华伦:我们将继续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坚持以人民满意为导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依法治教为保障,全面推进我市教育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到2020年,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形成更为满意的公平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提供更有成效的社会服务,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教育强市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