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常使弱者厌世轻生,却使强者更加清醒奋发。
在我们的贫困户中间,从来都不缺苦难的代表。但是芸芸众生中,能从苦难中走出精彩人生的无疑成为了佼佼者,他们是不屈的斗士,更是生活的强者。
在竹山县柳林乡墨池村有这样一个残疾人,他叫史代聪。苦难源于儿时一场不经意的“游戏”。1978年,一岁大的史代聪和伙伴们玩游戏时,被同伴意外踩伤了脚跟,因为当时家境贫寒,加之父母忠厚老实,便没人在意。没想到的是,一次疏忽却造成了终生的遗憾,因肌腱损坏导致右腿残疾,从那次跌倒后他再也没能站起来,只能半蹲着靠拐杖支撑着走路。
28岁那年,无情的灾难再次降临到他头上。父亲患上食道癌,经医治无效离世,母亲年老没有劳动能力,让这个本来就十分贫寒的家庭雪上加霜,生活的担子全都压在史代聪一个人身上,但是他却“心有余力而脚不能动”,一度几乎陷入了绝望。
2015年,村里开展贫困户精准识别“三访五评”大走访,史代聪一家被评为贫困户。一个是无法站立、失去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一个是年逾七旬的老年人,这一家人怎么帮、怎么脱贫?一时让帮扶干部犯了难。按照常规的做法,政府兜底保障是最简单的办法。但毕竟史代聪还年轻,兜底意味着他的人生就此划上句号。帮扶干部一下子犹豫了,帮扶的目的,不仅在于帮,更在于扶。
抱着试试的心态,帮扶干部冉景源踏进了史代聪的家门。谈人生,宣传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史代聪听着听着,眼里放出了兴奋的光芒,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黎明的曙光。眼见其他贫困户在产业奖补政策的激励下,纷纷发展致富产业,史代聪终于坐不住了,他向村干部和包户干部申请自己也要搞发展。自己干不了,请工也要干;自己地不够,租地也要干。不能年轻时做一个低保户,老了再做个五保户,既拖累了国家,也连累了社会。
帮扶干部听了他的想法,支持他大胆干,该给的政策一样也不少。史代聪的命运从此开始发生转折。
史代聪家所在的墨池村土地肥沃,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凭借这一优势,在和包保干部谋划脱贫路子时,他毅然提出种植药材,并且要大面积发展。包保干部冉景源质疑地问到:“你一个残疾人,家里又没有劳动力,种地是个体力活,还搞那么大面积,这不是闹着玩儿吧?”他饶有信心地说道:“我自己虽然没有劳力,但是可以靠请零工,面积小了,开工钱都不够,只有面积搞大一点才有钱赚。我家有七八亩旱地,以前都是种点苞谷、洋芋,值不了什么钱,种药材收益高。”听了这一席话,包保干部不仅赞同他的想法,而且也完全改变了对眼前这个残疾人的看法。他决定种川乌,村里免费给他提供了种子。今年租种他人土地7亩,共种植川乌15亩,如今已全部收获,产量达3000多斤(干货),按今年市场价10元/斤计算,仅这一项收入就有3万多元,除去成本和零工费,纯收入也有1.5万元。
光种植药材还不能满足史代聪致富的愿望,还有什么产业能让一个残疾人派上用场?他和帮扶干部经过反复思考后,在屋旁一块树林上动起了脑筋——圈地散养土鸡。缺少资金,包保干部冉景源当场掏出1000元塞给他。去年底,他买回了钢丝栅栏,今年初就把屋旁自家一块50多亩的山林围了起来,还在附近建起了4间面积达200余平米的标准化鸡舍。“今年主要打基础,时间太紧,只是尝试性的用土鸡蛋孵化了100多只,毛收入差不多8000多元,明年将开始大规模养殖。”史代聪对来年的发展充满信心。
身残志坚,“蹲”着也能脱贫。当问到今年能否脱贫和今后的计划时,史代聪变得有些激动了:“都是国家政策好,现在精准扶贫对我扶持很大,种植中药材每亩补助我400元、养鸡每只补助10元。我今年卖药材、卖土鸡都可以挣3.8万元,政府还能奖励我8000元,没有本钱,还给我解决无息贷款5万元,让我可以放心大胆地干,加上政府和村上都很照顾我,给我母亲办有五保,给我评的也有低保,今年脱贫肯定没得问题。明年我要扩大养鸡规模,保持药材面积不变,收入应该会更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