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2016精准扶贫专题 > 四双帮扶 > 正文
丹江口市土台村迎来乡村旅游发展的春天
——以旅游为抓手 助推脱贫致富

发布时间:2016-07-19    来源:秦楚网

导语:产业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更是精准扶贫工作中帮助贫困户脱贫的重要手段和方法,通过产业的发展,才会为土台村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旅游业是长效产业,是投资少,见效快,参与广,带动力大,环境友好型产业。土台村山水资源丰富,大力发展旅游业,前景广阔。
  土台村位于丹江口市龙山镇中部,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属龙山镇集镇村,辖7个村民小组,共500户1932人。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达282户1051人(含属痴、呆、傻、残等无法脱贫的贫困人口29户29人),贫困发生率高达?56.3%,是精准扶贫重点村。201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812.7万元,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柑桔销售、生猪养殖、粮食种植和外出务工等四大块。农业种植是传统的小麦、水稻及玉米等,作为支柱产业的柑桔品种低端。虽然2014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已先后协助解决了人畜安全饮水、灌溉用水、全面推进光纤网络入户工程、加强通村客运的管理、完成通村组公路2.25公里硬化工程、环境整治等部分基础设施的建设,但产业基础发展薄弱。缺乏新型的、拉动性强的主导产业,土台村2017年整村脱贫的任务依然很艰巨。
  2016年驻村工作队对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要求及时调整和制定扶贫方案和措施,与村两委积极配合组织引导村民树立“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理念,在发展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的基础上,开展规模性、特色型种植,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观光作为主导产业,力求发展脱贫致富的长效产业,以确保如期脱贫。主要措施如下:
  (一)领导重视,组织保障有力。工作队所在的市旅游局、市侨联、湖北医药学院三家单位,把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作为提高机关干部素质、转变机关作风的重要契机,全力支持土台村工作。在单位人员、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优先为扶贫工作队工作安排车辆和资金,并明确活动期间驻村干部与单位工作脱钩,让干部沉下身子,心无旁骛的工作,三个单位的主要领导还以身作则,在百忙中深入到帮扶户家中,询问发展项目,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同时想方设法为土台村筹集到各项帮扶资金50余万元,重点支持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以及档案示范村创建工作。
  (二)解放思想,拓展发展思路。产业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通过产业的发展,才会为土台村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明确发展方向,确定产业发展项目,工作队先后两次组织村两委班子全体人员,考察了郧阳区樱桃沟民居改造和环境整治,学习了茅箭区东沟村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经验、官山铁炉子沟村、郧阳区鲍峡东沟村组织村民发展油牡丹种植的成功经验,以及郧阳区鲍峡镇枧池村中草药种植和一村一景、一产业的特色产业发展的做法。
  通过学习考察,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致认为土台村位于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区,为确保水质安全,大规模的传统生猪养殖业需要逐渐弱化,寻求投资少,见效快,参与广,带动力大,环境友好型产业势在必行。因此将借鉴其他村镇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土台村三面环水一面环山的地理优势,组织引导村民树立“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理念,“管住斧头,守住山头,护住源头”,在发展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的基础上,开展规模性、特色型种植,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观光作为主导产业,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三)形式多样,宣传产业政策。 2月初,利用春节和春耕时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有利时机,三家单位主要领导带队,组织干部职工,开展“送温暖、增感情、知产业”活动,与贫困户拉家常,了解贫困户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为解决难题出谋献策,加深了与农户的感情。湖北医药学院由于联系户较多,帮扶干部在院领导带领下利用周末分期分批深入到帮扶对象家中,市旅游局、市侨联帮扶干部对外出务工的贫困户通过电话联系的方式,及时传递产业扶贫政策和异地扶贫搬迁政策。
  4月份我们利用近一个月的时间入户走访,与贫困户面对面“算明白账”,讲解和宣传《龙山镇精准扶贫脱贫产业发展实施方案》(试行),共同商议根据家庭情况和自然生态情况,发展适合自身条件的产业项目。经过走访,2016年50户重点脱贫户的产业发展项目依旧集中在种植、养殖和外出务工上。其中种植业为桔园改造46亩,核桃种植11.6亩,中草药种植14亩;养殖业为养牛55头,猪55头,养羊48头,养鸡5120只,另外基本各户均有人员外出务工。
  易地扶贫搬迁是今年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工作队与村委会通过村民代表宣传《丹江口市2016年度异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目前贫困户中已有100户申请易地建房,其中集中建房21户,分散建房73户,正在公示中。
  了解和汇总产业项目,是为下一步帮扶干部开展年度对口帮扶,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奠定了基础,也为开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解决游客食农家饭、购农副产品提供基础信息保障。
  (四)发挥“能人大户”带动作用。 土台村泽森生态农业观光园利用土地流转,开展果木和观赏林种植。目前,近5000亩的生态观光园已初具雏形。月季、桃树上千亩,车厘子650亩,杏树100亩,红枫500亩,梅花、黄金槐等观赏苗木遍布山野,此外还有石榴、蓝莓、锦绣果、葡萄、梨子、西瓜等水果基地,2017年将正式建成开放。
  观光园建设初期,工作队积极参与和出谋献策,提出了“能人大户+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即为观光园解决了用工问题,也为贫困户解决了家门口就业难的问题。目前已有200余户贫困户在园中从事整地、栽树、浇水、培育、扦插、嫁接等工作。村民薛富贵就是“能人大户+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受益者的代表。他家有6亩土地被流转,每亩年租金500元,一年有3000元的收入。在观光园打工,一天80元的收入。既照顾了家,又有了稳定的经济效益,比出门打工强多了。
  泽森生态农业观光园建设之始,市旅游局工作队认为这是发展土台村乡村观光旅游的一个契机,因此与流转土地种植大户,观光园负责人张世国联系沟通,指导在选苗种植过程中融进旅游元素,植入旅游理念,打造“四季有花、四季有果”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园。随着农业旅游观光园中月季花的盛开,蓝莓、车厘子即将成熟,4月下旬,市旅游局工作队与十堰经济频道、秦楚网、旅游周刊和当当网合作,利用媒体平台大力宣传土台村旅游资源。
  今年五一期间,生态观光园的月季园对游人开放,仅5月1日当日就接待来自十堰城区及丹江口周边地区的游客100余人,观花、登楼、吃农家饭、和土鸡汤、购土特产品,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万余元,农户已通过发展旅游产业淘到了第一桶金。土台村的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园正逐渐成为十堰市民乡村游的一个新的关注点。
  下一步工作队将与土台村村两委一起以旅游为纽带,通过“土地流转变租金、农副产品变现金、农业种植变薪金、乡村建设变黄金、”的发展之路,打造“四季有花、四季有果”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土台村绿水青山正悄悄变为村民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