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新闻网讯(记者姚鹏飞)土地多、产量少,高山无河流、饮水靠天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这是水坪镇红石岩村几年前的真实写照。
2014年,按照县委、县政府精准扶贫的统一部署,县公安局结对帮扶红石岩村。几年来,县公安局认真履行精准扶贫工作要求,咬定脱贫目标不放松,帮扶群众决战贫困,全村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群众的脱贫步伐不断加快。
制定扶贫规划 落实帮扶措施
为更好的结对帮扶,县公安局严格按照“四双”帮扶要求,主动为贫困户提供资金、技术和政策支持,坚持不脱贫不收兵。
“自从参与到扶贫工作以来,我都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既要把精准扶贫工作做扎实,又要让老百姓真正的脱贫致富,这可真是不容易啊……”县公安局驻红石岩村工作队队长邵义琼说道。
为确保如期脱贫,扶贫工作队与镇、村干部多方“会诊”,针对每户因残、因病、因灾、缺资金、缺劳力、缺技术等不同“病因”,进行分类别建档立卡,对该医疗救助实施救助、该助学的助学、该搬迁的搬迁、该兜底的兜底,实现每户有帮扶人、有脱贫方案、有帮扶措。
在贫困户程意春家中,就有这样一份脱贫联系卡,上面写着家庭住址、致贫原因、帮扶责任人、计划帮扶措施等内容。据悉,在红石岩村每位贫困户都会有一份这样量身定做的脱贫规划卡。
驻村工作队按照局党委要求,始终坚持对贫困户开展“靶向治疗”、“精准施策”,重点抓好“十个到户到人”即:产业扶贫到户到人、生态扶贫搬迁到户到人、“金融扶贫”到户到人、“双带”扶贫到户到人、教育培训到户到人、环境整治到户到人、贫困户衔接到户到人、助学济医到户到人、安全饮水到户到人、责任帮扶到户到人。力争通过帮扶,使所有贫困户实现“一有、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即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夯实基础设施 改善生活环境
为彻底解决村民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困境,县公安局帮扶工作队想法设法筹措资金百万元新修红石岩村通组公路3公里。今年计划再新建公路6公里,同时对原有7公里公路进行维护,打通村级循环交通网络,解决本村及梨树湾、锅厂湾等周边村千余人行路难问题。
“下次接孙子回来玩就方便多了,摩托车可以直接骑到家门口,就算是下雨也不怕,不会像以前那样一身泥……”该村村民谈世平高兴地说道。
红石岩村山高、路远,域内无一条河流,水资源尤其匮乏,百姓多为靠天吃水,驻村帮扶队积极与水务部门协商,争取政策支持新建水窖9口,铺设管道6公里,解决100余户400余人畜饮水问题。
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扶贫的一项重点工作。驻村工作队先后深入群众家中130余次走访宣传、政策讲解,及贫困户本人意愿,红石岩村现已落实25户52人搬迁。目前,安置点建设正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其中老茶厂安置点8月底可实现搬迁。同时,为了打消困难群众对搬迁后生活的顾虑,该工作队与镇、村两级干部积极谋划,对村级茶园施行分户流转,对贫困户原有耕地依靠政策实施退耕还林,让贫困户实现打一份工拿两份收入。
依托资源优势 发展特色产业
如何变劣势为优势,真正达到村强民富成为县公安局扶贫工作队的一块“心病”。
“村里茶园都是无人管理,可以分户流转给村民管理,对种植、养殖做的好的贫困户我们给予一定奖励,鼓励他们做大做强......”在驻村工作队与镇、村干部商讨会上,县公安局驻红石岩村精准扶贫工作队队长邵义琼提出了这样的想法,当即得到了大家的支持。
为把想法变成实践,工作队多次深入贫困户家中走访调查摸清情况,并多方筹措资金,先后投资4万余元对村级茶园进行改造,新建茶园100亩,鼓励贫困户根据自身种植及茶园管理能力,对现有茶园实行分户流转管理,通过茶叶产业给贫困户带来经济实效。同时,与镇、村干部一起认真商讨研究,制订并公开张贴《精准扶贫奖励到户政策》,对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商贸业等有一定规模和一定增量的贫困户予以奖励。
“自己养殖自己挣钱,没想到政府还给我奖励,这在家门口的钱也蛮好挣,不用每年跑到外地去打工,现在经常会有人电话联系买鸡的事……”三组贫困户汪涓满面笑容的向笔者介绍说。据悉,该村像汪涓这样的养殖大户已有4户,养殖家禽3000余(头)只。
您的位置: 2016精准扶贫专题 > 四双帮扶 > 正文
誓让“旧貌”换“新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