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养殖
土鸡养殖
慰问老党员
香菇产业
新旧群众服务中心对比
养猪场
记者 祝梦
记者 祝梦
“新建成的党员活动中心宽敞明亮,危房改造项目进行得如火如荼,家家户户鸡成群、猪满圈,偶尔还闻山中牛羊叫,烈日难挡致富梦,村民自发整修路,土墙土瓦将成景,奇山碧水皆是宝……”这是7月22日记者在茅塔乡岩屋村看到的景象。
岩屋村是茅塔乡最偏远的一个村,全村106户有83户是贫困户,山高地偏,交通不便,村民们生活贫苦,生计艰难。市发改委驻村帮扶工作队进村后,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用一年多的时间,帮助村民重新找回信心,找到生活的希望。
找对发展路子,确定发展方向
岩屋村是赛武当风景重点保护区,一花一草都不能动,怎么办?只能做“山水”文章。市发改委主任柯贤国带领驻村工作队考察发现,这里虽地处偏僻,但离十堰城区并不远,且拥有奇山碧水、古树庙观,村民原始的土瓦房也保存得比较完整,发展城郊生态旅游具有先天优势。既然村民“出不去”,那就把客人“请进来”,市发改委当即决定,就让老百姓“靠山”吃饭,着力打造城郊休闲游示范村。
在此基础上,结合岩屋村发展实际,确立了六大发展工程。一是有序推进岩屋村党群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建设,做好周边民房设计,确保建筑风格一致;二是加快通村公路建设前期工作进度,尽快开工建设通村公路;三是在顺应当地水系特征的基础上,完善小流域治理、村庄整治项目设计方案,明确项目业主和运营方案,推进项目顺利落地;四是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促进岩屋村花卉苗木等产业发展;五是坚持依山就势和尊重民意的原则,实施房屋改造计划,打造生态休闲农庄;六是遵循当地山水自然规律,做好通往圆通观的游步道设计方案,稳步推进游步道建设,为乡村旅游业发展奠定基础。
发展路子找到了,发展措施有了,村组干部和村民们没想到,曾经阻碍他们发展的高山就要成为他们今后“吃饭”的“靠山”,一时间茅塞顿开,信心高涨,一个个翘首以盼。
“多亏了扶贫工作队帮我们找到正确的发展路子,我们村才能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取得这么大的进步。”岩屋村党支部书记吕善明介绍,他们也曾多次尝试将粮食作物转化为经济作物,但因为缺乏技术,市场不对路,一直没有成功。
与村组干部手牵手,与人民群众心连心
要想把基层工作做好,尽快帮村民脱贫致富,就要与村组干部、村民拧成一股绳,一起向前奋进。市发改委驻村扶贫工作队总结了5个“做好”,即做好“社员”、“政策宣传员”、“服务员”、“销售员”、“村委委员”。
工作队与村组干部一起讨论发展问题,一起走村入户访民情,跟村民一样种菜、养鸡、住土坯房,整个身心融入到村民生活中,融入到村发展中。
村组干部队伍不齐,工作队考虑岩屋村后备干部的配备,把外出优秀青年返聘回村,任村委会干部,从而加强了村干部队伍建设。村里没有像样的办公场地,市发改委筹资170万元建成崭新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村里办事遇到难题,工作队帮忙找对策、出点子。
村民发展没有资金,市发改委从办公经费里挤出20万元帮助村民解决资金难题。村民养的鸡、猪、牛、羊没销路,工作队当起销售员,跑市场,拉客户。村民遇到生活难题,工作队帮忙筹资金、找补贴。“工作队是我的大恩人啊,他们可是帮了我大忙咧!”70岁的村民柯昌六,曾长期对工作队持怀疑态度,甚至经常冷言冷语相对。今年6月初,他好不容易养大的一头牛在山上摔死了,情急之下他找到工作队求助,请求帮忙以1000元的价格出售。工作队接到求助二话不说,立刻帮忙联系他的包联干部张红梅主任,共同联系买主,最终成功以3000元的价格把牛卖了出去。从此,柯昌六再也不“找茬”了,工作队说什么他都坚决拥护,第一个冲在最前面。“又来转转呢?”“是啊,一会儿去你那看看,天儿热,早点回去。”7月22日,记者跟着市发改委驻村代书记卢勇(原驻村书记冯兵在查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时不慎摔伤骨折)走访民情时,一路上,村民见了卢勇总要热情地跟他打招呼,仿佛卢勇就是住在村上的村民。卢勇说,在村上住了一年多时间,现在村民摘菜都会给他送,有难题也会第一个找到他,村民们这么信任他,他觉得一切都很值。
培养致富能手,发展致富产业
要发展长远经济,也要解决村民眼前的吃饭问题。工作队采取“两手抓”策略,一边规划长远的城郊旅游经济,一边培养致富能手,带动发展短、平、快的致富产业。
村民李飞曾长期在外打工,可是近年来市场形势不好,一直没挣到钱,就想着回家发展山羊产业,却因为资金犯了难。工作队了解他的想法后,非常支持。市发改委包联干部詹书武帮他筹集了10万元启动资金。仅2015年一年,李飞就收入5万余元,顺利脱贫。工作队见李飞勤劳肯干,思想敏锐,又加大了对他的帮扶力度,并让李飞为龙头,带动周边9户人家一起致富。面对记者,李飞说:“我办事工作队对我一路开‘绿灯’,遇到啥困难都帮忙,我过好了,也一定会尽最大努力让其他人过好。”
村民莫本明和莫本琴,家里双双遭遇变故,日子过得很是艰难。莫本明一次无意中在河南看到那边的香菇产业做得不错,就想自己也在家乡试一试,莫本琴跟他一起干,可是当时他们没有资金、没有设备、也没有技术。对此,包联干部顾衍波、聂升举帮他们解决了10万元贴息贷款,又帮他们弄设备、找技术。到去年年底,他们一年收入达到10万元。掌握了成熟技术的莫本明又开始带动其他村民发展香菇产业。
如今,走在岩屋村,家家户户都有了自己的养殖产业。记者了解到,去年一年,全村发展山羊养殖量达500余只,生猪养殖量达260多头,土杂鸡6000余只,百姓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发展旅游经济,“扶上马”更要“送一程”
“岩屋村属赛武当风景重点保护区,养殖业对生态破坏很大,而且风险很高,这不是长久的发展之计,为了不破坏生态环境,我们也一直在限制当地养殖业发展。”市发改委驻村工作组组长宋永林说,按照市领导及市发改委主任柯贤国的要求,发展眼前经济更要发展长远经济,让村民眼前脱贫更要长远脱贫,“扶上马”更要“送一程”,而这个“送一程”就是要开发好当地旅游资源,发展好旅游经济。
宋永林介绍,目前,市发改委已经成功引进一家有实力的企业做岩屋村旅游开发,现在整体规划即将完成,待规划完成,区政府批准后,通村公路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就要全面动工。
宋永林分析,旅游经济的发展将至少为村民带来“五金”,即土地租金、山林租金、入股股金、劳动薪金和社会保障金,让村民真正可以靠山吃饭,坐在家里脱贫致富。
片长单位牵好头,凝聚合力打硬仗
市发改委既承担岩屋村的精准扶贫任务,同时也是茅箭区5个市直帮扶工作队的片长单位,要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场硬仗,他们既要完成岩屋村的整体脱贫,更要牵好头,凝聚几个工作队合力,确保顺利实现全区的整体脱贫。
为此,市发改委在做好岩屋村扶贫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茅箭片区精准扶贫定期沟通协调机制,组织市直5个工作队定期碰头交流,先后多次召开片区单位与区直单位、乡镇、村工作督办会,解决困难,跟踪进度,商讨对策,使片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一直走在全市前列。今年4月初,市发改委荣获茅箭区精准扶贫“先进工作队”称号。“决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全力以赴完成脱贫任务,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场硬仗”,这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也是工作组全体人员的目标。卢勇说:“能参与国家这么浩大的工程项目,能得到老百姓如此信任是一种荣幸,未来的路上,宁愿工作队脱层皮,也一定要让所有贫困户都过上好日子。”
岩屋村是茅塔乡最偏远的一个村,全村106户有83户是贫困户,山高地偏,交通不便,村民们生活贫苦,生计艰难。市发改委驻村帮扶工作队进村后,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用一年多的时间,帮助村民重新找回信心,找到生活的希望。
找对发展路子,确定发展方向
岩屋村是赛武当风景重点保护区,一花一草都不能动,怎么办?只能做“山水”文章。市发改委主任柯贤国带领驻村工作队考察发现,这里虽地处偏僻,但离十堰城区并不远,且拥有奇山碧水、古树庙观,村民原始的土瓦房也保存得比较完整,发展城郊生态旅游具有先天优势。既然村民“出不去”,那就把客人“请进来”,市发改委当即决定,就让老百姓“靠山”吃饭,着力打造城郊休闲游示范村。
在此基础上,结合岩屋村发展实际,确立了六大发展工程。一是有序推进岩屋村党群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建设,做好周边民房设计,确保建筑风格一致;二是加快通村公路建设前期工作进度,尽快开工建设通村公路;三是在顺应当地水系特征的基础上,完善小流域治理、村庄整治项目设计方案,明确项目业主和运营方案,推进项目顺利落地;四是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促进岩屋村花卉苗木等产业发展;五是坚持依山就势和尊重民意的原则,实施房屋改造计划,打造生态休闲农庄;六是遵循当地山水自然规律,做好通往圆通观的游步道设计方案,稳步推进游步道建设,为乡村旅游业发展奠定基础。
发展路子找到了,发展措施有了,村组干部和村民们没想到,曾经阻碍他们发展的高山就要成为他们今后“吃饭”的“靠山”,一时间茅塞顿开,信心高涨,一个个翘首以盼。
“多亏了扶贫工作队帮我们找到正确的发展路子,我们村才能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取得这么大的进步。”岩屋村党支部书记吕善明介绍,他们也曾多次尝试将粮食作物转化为经济作物,但因为缺乏技术,市场不对路,一直没有成功。
与村组干部手牵手,与人民群众心连心
要想把基层工作做好,尽快帮村民脱贫致富,就要与村组干部、村民拧成一股绳,一起向前奋进。市发改委驻村扶贫工作队总结了5个“做好”,即做好“社员”、“政策宣传员”、“服务员”、“销售员”、“村委委员”。
工作队与村组干部一起讨论发展问题,一起走村入户访民情,跟村民一样种菜、养鸡、住土坯房,整个身心融入到村民生活中,融入到村发展中。
村组干部队伍不齐,工作队考虑岩屋村后备干部的配备,把外出优秀青年返聘回村,任村委会干部,从而加强了村干部队伍建设。村里没有像样的办公场地,市发改委筹资170万元建成崭新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村里办事遇到难题,工作队帮忙找对策、出点子。
村民发展没有资金,市发改委从办公经费里挤出20万元帮助村民解决资金难题。村民养的鸡、猪、牛、羊没销路,工作队当起销售员,跑市场,拉客户。村民遇到生活难题,工作队帮忙筹资金、找补贴。“工作队是我的大恩人啊,他们可是帮了我大忙咧!”70岁的村民柯昌六,曾长期对工作队持怀疑态度,甚至经常冷言冷语相对。今年6月初,他好不容易养大的一头牛在山上摔死了,情急之下他找到工作队求助,请求帮忙以1000元的价格出售。工作队接到求助二话不说,立刻帮忙联系他的包联干部张红梅主任,共同联系买主,最终成功以3000元的价格把牛卖了出去。从此,柯昌六再也不“找茬”了,工作队说什么他都坚决拥护,第一个冲在最前面。“又来转转呢?”“是啊,一会儿去你那看看,天儿热,早点回去。”7月22日,记者跟着市发改委驻村代书记卢勇(原驻村书记冯兵在查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时不慎摔伤骨折)走访民情时,一路上,村民见了卢勇总要热情地跟他打招呼,仿佛卢勇就是住在村上的村民。卢勇说,在村上住了一年多时间,现在村民摘菜都会给他送,有难题也会第一个找到他,村民们这么信任他,他觉得一切都很值。
培养致富能手,发展致富产业
要发展长远经济,也要解决村民眼前的吃饭问题。工作队采取“两手抓”策略,一边规划长远的城郊旅游经济,一边培养致富能手,带动发展短、平、快的致富产业。
村民李飞曾长期在外打工,可是近年来市场形势不好,一直没挣到钱,就想着回家发展山羊产业,却因为资金犯了难。工作队了解他的想法后,非常支持。市发改委包联干部詹书武帮他筹集了10万元启动资金。仅2015年一年,李飞就收入5万余元,顺利脱贫。工作队见李飞勤劳肯干,思想敏锐,又加大了对他的帮扶力度,并让李飞为龙头,带动周边9户人家一起致富。面对记者,李飞说:“我办事工作队对我一路开‘绿灯’,遇到啥困难都帮忙,我过好了,也一定会尽最大努力让其他人过好。”
村民莫本明和莫本琴,家里双双遭遇变故,日子过得很是艰难。莫本明一次无意中在河南看到那边的香菇产业做得不错,就想自己也在家乡试一试,莫本琴跟他一起干,可是当时他们没有资金、没有设备、也没有技术。对此,包联干部顾衍波、聂升举帮他们解决了10万元贴息贷款,又帮他们弄设备、找技术。到去年年底,他们一年收入达到10万元。掌握了成熟技术的莫本明又开始带动其他村民发展香菇产业。
如今,走在岩屋村,家家户户都有了自己的养殖产业。记者了解到,去年一年,全村发展山羊养殖量达500余只,生猪养殖量达260多头,土杂鸡6000余只,百姓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发展旅游经济,“扶上马”更要“送一程”
“岩屋村属赛武当风景重点保护区,养殖业对生态破坏很大,而且风险很高,这不是长久的发展之计,为了不破坏生态环境,我们也一直在限制当地养殖业发展。”市发改委驻村工作组组长宋永林说,按照市领导及市发改委主任柯贤国的要求,发展眼前经济更要发展长远经济,让村民眼前脱贫更要长远脱贫,“扶上马”更要“送一程”,而这个“送一程”就是要开发好当地旅游资源,发展好旅游经济。
宋永林介绍,目前,市发改委已经成功引进一家有实力的企业做岩屋村旅游开发,现在整体规划即将完成,待规划完成,区政府批准后,通村公路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就要全面动工。
宋永林分析,旅游经济的发展将至少为村民带来“五金”,即土地租金、山林租金、入股股金、劳动薪金和社会保障金,让村民真正可以靠山吃饭,坐在家里脱贫致富。
片长单位牵好头,凝聚合力打硬仗
市发改委既承担岩屋村的精准扶贫任务,同时也是茅箭区5个市直帮扶工作队的片长单位,要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场硬仗,他们既要完成岩屋村的整体脱贫,更要牵好头,凝聚几个工作队合力,确保顺利实现全区的整体脱贫。
为此,市发改委在做好岩屋村扶贫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茅箭片区精准扶贫定期沟通协调机制,组织市直5个工作队定期碰头交流,先后多次召开片区单位与区直单位、乡镇、村工作督办会,解决困难,跟踪进度,商讨对策,使片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一直走在全市前列。今年4月初,市发改委荣获茅箭区精准扶贫“先进工作队”称号。“决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全力以赴完成脱贫任务,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场硬仗”,这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也是工作组全体人员的目标。卢勇说:“能参与国家这么浩大的工程项目,能得到老百姓如此信任是一种荣幸,未来的路上,宁愿工作队脱层皮,也一定要让所有贫困户都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