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2016精准扶贫专题 > 扶贫样本 > 正文
承诺村民的事儿绝不放“空炮”
——市文体新广局驻村帮扶工作组扶贫工作侧记

发布时间:2016-07-24    来源:秦楚网

\
改造后的村党员活动中心
\
给村民发黑毛猪崽
\
村民养的鸡长势正好
  记者 祝梦
    “这个‘光头’经常到我们村上转,我不知道他叫啥,但我知道他是来为咱老百姓解决困难的。”张元国是十堰市文体新广局对口扶贫村丹江口市凉水河镇江口村第一驻村书记,很多村民叫不出张元国的名字,但一定认得他这个“光头”。
  由市文体新广局、市文联、市社科联、市建筑设计院、市唐城置业有限公司5家单位组成的帮扶工作组初到江口村时,因为这个村属于南水北调库区,网箱养鱼这个很多村民赖以生存的产业被取消,还有许多村民的橘园被淹,村民没了挣钱的路子,对工作组有些不欢迎,甚至冷言冷语相对。可谁也没想到,短短一年多的时间,这里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曾经杂草丛生、破乱不堪的党员活动中心焕然一新,水泥场地铺起来了,破旧的房屋粉刷一新,还配备了健身器材,搭建了活动舞台,一栋栋百姓楼房盖起来了,鸡成群,猪满栏,生活更是乐开颜。村民们说,“这一切都是工作组与村支部共同奋斗的功劳。”
  用“真情”换民心
  凉水河镇江口村是由两个自然村融合起来的移民村,全村7个自然组,共有419户1670人,这里的村民先后经历了3次移民搬迁,房子都在山顶上,村民没有土地,老人栽点橘子树讨生活,青壮年都外出打工谋生计。为了库区环境保护,这里也没有企业和产业。对驻村工作组的到来,村民们并不“感冒”,觉得他们在摆“花架子”,产生了很强的排斥心理。
  如何才能赢得村民的信任?工作组总结了两句话,用“实干”稳民心,用“真情”换民心。
  坚定干部信念,稳住主心骨。工作组鼓舞村组干部坚定信念,投入20余万元资金、由工作组扶持10万余元资金对破旧的村党员活动中心进行翻新改造,将原本杂草丛生、破败不堪的党员活动中心改造得焕然一新,干部的信心回来了,干事劲头也上来了。
  解决村民生活难题,赢得民心。江口村一组有十几户村民,因为家住的地势高,水上不去,吃水一直是个“老大难”,挑一趟水来回得40分钟。了解情况后,工作组主动上门,定方案、寻措施、找企业,最终,成功解决了村民的饮水问题。村民们的信任来了,他们说,“工作组是来搞实事的,咱们误会他们了。”
  积极宣传政策,让村民安心。村民们不懂政策,遇到事就直接到村里吵、闹,工作组到村后,全村400多户居住的沟沟坎坎跑了个遍,跑断腿,磨破嘴,讲政策,访民情。村民了解了政策,遇事不仅不急不闹了,还主动找到工作组询问解决办法,工作组成了村民心中可以信任的依靠。
  用“真帮”解民忧
  每个村都有几个特困户,每个村也都有几个难管的,市文体新广局驻村帮扶工作组也遇到了这样的头疼事儿。
  村民张海红不仅“难管”,还喜欢到处“找茬儿”,今天这个领导说了啥,明天工作组干了啥,他都拿着小本记,稍有不如意就四处反映。工作组给他做了半年的思想工作都不见效,索性“放弃”他不管了。可是,眼看着身边的邻居生活越过越好,张海红急了。这时,工作组就给了两头黑毛猪让他养,张海红在后山上散养,没想到,黑毛猪竟然跟野猪结合生了12只小猪崽,一只猪崽卖了1000余元,张海红光这就增收了10000余元,从此他见了工作组就喜笑颜开地说,“你们让我干啥我就干啥,有钱挣呢!”
  47岁的村民谢帮林,妻子去逝,他又患了脑瘫,两个女儿,一个17岁在外打工,一个才8岁,谢帮林需要80多岁的老父亲照顾。工作组把他家定为扶贫特困户,能给的双倍给,能帮的加倍帮。去年年底,谢帮林的老父亲和谢帮林先后去世,工作组和村委会帮助安葬了逝者,又教谢帮林17岁的大女儿发展电商,给她配了电脑,送了猪崽和鸡苗,并跟村里签下发展合同,一举解决了两个孩子的生活问题。
  村民李荣清因病致瘫,住的是摇摇欲坠的危房,工作组一边帮他解决住房问题,一边照看他的生活。
  “百姓们都很淳朴,他们不是真想闹事,是日子难过,你帮他们把日子过好了,他们自然就不闹了。”张元国说。市文体新广局驻村帮扶工作组一共4个人,村民们记不住他们的名字,却记住了他们的外号“光头”、“大胡子”……过年过节,工作组一户户上门慰问,村民们看到他们就像看到亲人回来,特别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