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2016精准扶贫专题 > 扶贫样本 > 正文
脱贫路上的铿锵足音
——我市全力推进交通扶贫攻坚工作纪略

发布时间:2016-07-21    来源:秦楚网

\
大山大水大交通 通讯员李武剑摄
\
谷竹、十房高速房县枢纽互通
\
村村通客车行驶在乡村公路上
\
丹江口市沧浪海旅游港
\
环丹江口库区生态旅游公路 记者陶德斌 刘昆摄
     记者 王雁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已经吹响,十堰要实现全面脱贫,核心是发展,基础在交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打好交通扶贫攻坚战,当好扶贫开发先行军,我市交通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在市委、市政府和省交通运输厅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全市上下凝心聚力、精准施策,以交通扶贫为支撑,向集中连片贫困区宣战,构建起立体交通大格局,实现交通扶贫脱贫工作先行一步、率先突破。
  大时代呼唤大发展,大发展呼唤大交通。为了350万十堰人共同富裕,十堰必须修通脱贫致富“高速路”,打赢交通扶贫脱贫攻坚战。
  一条路改变一座城市
  地处秦巴山区的十堰从未像今天这样四通八达:
  公路交通开经络。随着汉十、十漫、谷竹、十房、十白、郧十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22公里,县县通高速公路全面实现, “一纵三横”高速公路网络让十堰人可以享受到说走就走的出行;国道、省道交错相通,乡道、村道延伸到大山深处的每一个村庄;生态路、旅游路四季有绿、生机盎然。发达的公路网络激活了城市肌体,打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脉络。
  空港建成任翱翔。30年的飞天梦想在 “十二五”末变为现实。随着武当山机场的顺利通航,十堰开启 “飞天”模式,航线直通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缩短了十堰与外界的时空距离,加快了十堰腾飞的历史进程。通航4个月,旅客吞吐量达到10万人次,在刷新机场建设速度的同时,再次创造了民航界的 “十堰速度”。
  高铁助力促发展。我市已全面步入动车高速时代,赴汉始发动车达4趟。随着汉十高铁建设的捷报频传,即将到来的高铁时代将极大地推动十堰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我市将快速对接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连接长江经济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建成秦巴山区脱贫奔小康的快车道。
  水路邮路高效率。水上交通蓬勃发展,港航建设稳步推进;邮政、物流高效运转,通达深山惠及城乡,为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这是十堰绘就的大交通宏图,也是十堰为全面发展、脱贫致富打下的坚实基础。四通八达的交通助力十堰驶入发展快车道,同时把目光投向更为广袤的山野:为了350万十堰人民的共同富裕,我们的道路必定更长更远!
  交通路网就如同人体血管,通则健、不通则痛。曾经饱尝不通之痛的十堰,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交通运输厅的大力支持下,在各有关单位和全社会的通力协作下,十堰市交通运输系统进一步加大交通建设力度,让一条条干道如中枢神经般通达四面八方,为国民经济发展输入强劲动力;让一条条农村公路如末梢神经和毛细血管般深入到山村腹地,为农村脱贫致富提供现实路径。
  一条路照亮一片天空
  农村公路是交通扶贫脱贫的“最后一公里”,也是难度最大、作用最显著的“一公里”。对一个村庄来说,脚下的路通了,脱贫致富的愿景也就不再遥远,经济发展的天空也就格外明亮。
  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动,交通运输部门的高效实施,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高度支持,为广大农村修通了一条条致富路,照亮了一片天空。
  近年来,我市抢抓国家实施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新一轮扶贫开发等机遇,以“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为发展目标,上下一心,克难攻坚,从环境优化、资金支持、体制创新、政策保障等方面一路绿灯,奋力推进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发展,全力以赴加快交通扶贫进程。在“十一五”全市农村公路大建设时期,市政府连续五年每年财政预算2000万元,以奖代补支持县市区通村公路建设,各县市区整合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并按每公里1万元至3万元的标准进行奖励;“十二五”时期,随着大规模农村公路建设的结束,市政府把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运营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连续四年每年财政预算500万元奖励农村公路养护达标县市区,并率先在全省所有县市区均成立专门的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将机构和人员列入事业编制,经费全额纳入县级财政预算。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全市实现了农村公路突破性发展和交通扶贫工作的大飞跃,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精准脱贫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支撑。
  大山深处的竹山县深河乡井泉村是我市“四好”农村路建设的一个缩影。该村35公里长的通村公路依山就势地在山梁上延伸开来,将分散在群山中的行政村串联成一个整体。在竹山县交通运输局的帮助下,该村通过上级划拨专项资金和自筹资金修路,建立了长效机制养路、护路。该村村委会主任陈善典告诉记者:“我们村把通村公路建设和养护当成致富产业来抓,干部带头、明白人示范、人人参与通村公路建管养,竹山县交通运输局则在绿化、安保设施、安全标示规范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客车和物流都发展起来了。路通了,钱就来了,如今我们村有茶园1500亩,仅茶叶一项每年户均增收800元。”
  这个曾经一穷二白的山村,如今拥有小轿车30多辆,农用车10余台,户均拥有一辆摩托车,成为因路而富的典型。在竹山县,300公里的农村公路似缎带飘向天际山巅,村村通客车让山间百姓出行更加便捷,农村物流极大方便了农产品进城和商品下乡。行走在农村公路上的乡亲们笑逐颜开,大步流星地迈向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