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丽乡村

生态旅游

通村公交
记者王雁博 通讯员李晓艳交通,是富裕文明的前提,是经济发展的先导。扶贫攻坚,交通先行。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交通运输系统科学布局、有的放矢,将交通事业发展与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紧密结合,以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客车、村村通物流为基本目标,构建通达乡村的公路网络,让一条条道路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 “黄金路”。
通往富裕文明的路
初夏时节,草长莺飞。张湾区黄龙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里郁金香竞相怒放;茅箭区茅塔乡各种花卉争奇斗艳;郧阳区茶店镇樱桃沟村的樱桃熟了,柳陂镇月亮湖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草莓香飘四溢;丹江口环库生态旅游公路如一条银链,将丹江口库区文化遗产、历史遗迹、民俗故居一线串珠,如诗如画。
这些藏在深山里的美景,曾因无人欣赏而黯淡无光。山水重围的十堰,一度受到交通瓶颈的制约。因交通不畅,美丽乡村“酒香也怕巷子深”,乡亲“抱着金碗要饭吃”,优质资源无法转化为财富,百姓脱贫致富举步维艰。
以茅箭区南部山区为例,过去因交通不便,大川镇、茅塔乡、赛武当自然保护区辖内桃花湖、紫薇岛等自然生态景点“藏在深闺无人识”。近年来,随着白大路、五茅路、马赛路等三条城乡主干道建成通车,和谐有序的交通网得以形成,大川镇、茅塔乡等地旅游业蓬勃发展,村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加快。“路通了,公交车通了,我们进城方便了,土特产可以拿到城区去卖。城里人来旅游也方便了,游客越来越多,我们致富有了奔头。”茅塔乡东沟村的村民们自豪地说。
公路通到哪里,美丽乡村就建到哪里,致富的种子就播撒到哪里。在丹江口市,全长45公里的环库生态旅游公路凉习段成为了习家店镇和凉水河镇群众的“致富之路”,公路建设与景观建设同步规划、同步推进,沿线农家乐已发展至十多家,当地居民吃上了“旅游饭”。在竹溪县,美丽乡村建设与公路建设齐头并进。以公路为纽带,丰溪镇欢乐谷、曾家寨、黄花沟等旅游景点被激活,极大地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客车已成为推动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期间,我市累计完成县乡道路改造959.8公里,渡改桥6782延长米、通村公路6484.1公里、安保工程建设11262公里,实现了100%的县市区通公交车,100%的行政村通客车。一条条公路打开了闭塞的山门,为秦巴山间几十万贫困人口送去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目前,全市共有农村公路22000余公里,其中县道1746公里,乡道4763公里,村道16000余公里。全市所辖县(市、区)147个乡镇、1957个行政村及近40%的自然村修通了沥青(水泥)路。今年,我市计划再完成县乡公路改建100公里,新建通村公路1000公里。道路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交通环境,有效带动了农村资源开发,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在全市新农村建设和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