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市六里坪镇凭借优越的交通条件和适宜的库区气候环境,大力发展柑橘种植产业,柑橘规模化远近闻名;全镇种植柑橘5万余亩,产量达4500万公斤、产值4000万元,不少橘农因种植柑橘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然而,自2008年以来,这里的柑橘基地逐年锐减,柑橘身价暴涨暴跌,甚至三分之一的柑橘园成为“荒草园”橘树枯死绝收,橘园败了,基地垮了,集体收入没了,是什么原因让走对门的脱贫产业衰败了呢?一度成为昔日贫困山区“摇钱树”的橘园,却成为脱贫产业的“滞后区”,捧着金饭碗没饭吃。当前,在全市扶贫开发攻坚战中,各级党委政府如何引导农民念好“脱贫经”、唱好“柑橘戏”、打好“武当牌”,真正使“青山绿水”变成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值得引起重视。
十载调整铸辉煌
六里坪镇的柑橘产业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1963年春,驻该镇马家岗村原为生产大队工作组来了一个叫陈显临的技术员,是华中农业大学园艺专业的一名大学生。一天陈显临在五组社员陈启秀家房屋檐角发现一棵草橘子树,这课草橘子树每年还要产上百斤草橘子,也就能培育优质柑橘。于是他就向华农大“柑橘之父”章文才教授作了汇报,当年首次从湖南邵阳引进温州蜜桔苗1000余株,栽种在马家岗村5组黄土坡。1965年夏,省农业厅和省园艺学会组织柑橘考察组,由柑橘专家章文才带队,考察了六里坪几个村柑橘栽培的气候和土壤,认为该村可以利用小气候栽培柑橘。时任马家岗党支部书记的周德山带领村民在石头山上挖窝抽槽,通过几年的冬夏艰苦奋战,试种的柑橘收获了丰硕的果实,引起省、市、县各级领导的重视,最终使马家岗成为湖北乃至全国北缘地区重要的柑桔生产发源地。因周德山推广柑橘成效显著,被推选为党的“十大”、“十一大”党代表,受到毛主席接见。到1975年为了进一步推进柑橘产业的发展,时任六里坪公社(现为六里坪镇)书记的赵基本同志决定成立一个以引进、实验、示范、品种培育、技术推广为主的专业林场,以此带动柑橘产业的发展,六里坪公社五大队成立种植柑橘林场,辐射带动周边村组发展柑橘18000余亩。到了90年代该镇进入柑橘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柑橘品种比较丰富,栽培技术也相对成熟,刚刚解决温饱的人们,对果品食物有了更多的选择,因此柑橘一度畅销,一斤柑橘一斤米的时代刺激着柑橘产业的急速膨胀。至二十一世纪初,该镇柑橘面积已达到4万余亩,年产量3000万公斤,产值2400万元,农民人均在柑橘产业上的收入有800元,六里坪镇也因此获得了中国“柑橘之乡”的美誉。该镇五指山园艺场柑橘曾进入人民大会堂专用果品供应,此时六里坪镇的柑橘栽培技术进一步完善,每年进行内膛腹接、品种改良面积2000余亩,品种进一步丰富,品质进一步提高。到2003年,随着挖掘机的普及及橘农种橘的积极性提高,建园标准快速化推进,该镇的柑橘面积在短短几年内又发展了10000余亩,至208年该镇柑橘面积达到历史巅峰5.2万亩,产量达到4500万公斤,产值4000万元。品种覆盖早、中、晚熟,主要栽培品种有尾张、龟井、国庆、兴津、大浦、脐橙、椪柑等。推广的主要栽培技术也从开始的修剪换头、病虫害防治、品种改良,延伸到覆膜避雨,增色、增糖技术省力化大枝修剪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疏密改造技术、综合保花保果技术、隔年结果疏果技术、冬季越冬抗旱防冻及果园生草覆盖技术、果园养鸡增肥等,通过实施改树、改密、改土、改水、改路等措施,建成了全市柑橘标准化示范区,形成了“规模化生产、集约化栽培、标准化管理”模式。该镇柑橘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整整辉煌了30年,柑橘产业累计为该镇橘农带来十几亿元收入。
在2000年前,该镇是家家种柑橘、户户建新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该镇农民建造的二层楼房和购买家电都是由柑橘变换过来的,种柑橘的富了,“倒”柑橘的赚了,加工柑橘的发了。特别是该镇上百名柑橘经纪人曾为柑橘促销立下了汗马功劳,把北方河北、内蒙古、山东、河南等省区的客商吸引到六里坪来,使货路畅通。在收购时节的10——12月,可以说是万民皆兵。男人摘橘运输,女人过称装车,小孩送水、送饭,通宵达旦,宾馆饭店住满了云集该镇的客商,上百辆购买运输柑橘的大卡车一字排开,那场面可用壮观热闹来形容。优质有特色的产品稳定地占领了我国北方10多个省市,并远销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同时在柑橘销售大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锻炼培养了众多现已成为村干部和创业企业家,他们大多都是在柑橘产业上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柑橘产业为该镇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柑橘遭遇“滑铁卢”
元旦前夕,记者到几个盛产柑橘的村采访时,展现在眼前的却是另一番景象:过去沿着316国道、六均路、六伍路沿线郁郁葱葱的橘园不见了,随处可见的却是长满荆棘的荒园,有的橘树因长期无人管理施肥,营养缺失而枯死,仅有的少量管理好的橘园也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个老人在采摘销售,显得冷清、凄凉。原来成群结队的商贩、车队不见了,一些农民望着昔日的“摇钱树”成了当地的“伤心果”,一筹莫展。难道市场果真开了个玩笑吗?是什么让这个“红”到巅峰的脱贫产业,开始遭遇水果市场的“滑铁卢”?
六里坪镇柑橘产业兴衰的拐点出现在2008年。在这一年出现金融危机,加之四川蛆橘网络事件的持续发酵,又因为当地橘农漫天要价,不是相互压价就是相互抬价,恶性竞争的结果使大家都吃亏。其次是因石油价格上涨,各地都在开展打击超载行动,使运输成本加大,加之当时不少地方都纷纷把此产业作为富民奔小康的首选,只注重产量,不注重品质,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另一个原因就是柑橘罐头在国际市场上遭到反倾销等原因,导致全镇柑橘的销售形势直线下滑,后期价格不断下滑,甚至一度出现每公斤跌至0.6元,粗皮果才卖几分钱一斤,单果重量在四两以下的柑橘几乎无人问津,即使有收购的也仅是按筐论价,一筐四五十斤,只能卖四五块钱。这一年丰产未增收的打击深深地打击了橘农后来栽培管理柑橘的信心。再加上2009年沿库区柑橘大村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外迁启动,造成橘农无心经营,人心思“迁”,种植面积和效益大大下降。随后2010年该镇橘园的核心栽培区马家岗、孙家湾、狮子沟、蒿口等10个村的7846人移民外迁,政府补偿后的橘园又没有及时流转承包他人管理,形成了大面积的“无主园”。随着有丰富栽培经验的移民外迁,随后的移民内安建房规模化启动,造成劳动力用工工资暴涨,农村劳动力青黄不接,许多村出现:空巢老人“留守现象。因此,青壮劳动力紧张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柑橘价格持续低迷,局部大实蝇的危害,更使该镇柑橘产业雪上加霜。在2010年以后的几年间,该镇因多种原因先后关停打蜡厂6个,撂荒橘园面积近2万亩。
此外,业内人士认为,柑橘产业的比较效益低,农民种橘的积极性下降是柑橘产业面临的一大困境。按照测算,每斤柑橘平均生产成本0.25元,而连续多年的平均售价维持在0.45——0.55元之间,每斤柑橘的纯利润仅维持在0.25元左右,以每亩盛产果园2000——2500斤计算,每亩柑橘的纯利润仅有500——600元。若遇大小年或冻害年景,利润空间更低,而一个劳力一年打工收入25000元左右,而橘农管理30亩橘园才能达到这个收入。因此,柑橘的比较效益低导致农民种植积极性下降。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劳力和生产资料投入不足、品种混杂、有效技术推广不通畅导致的柑橘品质相对较差是柑橘产业面临的另一大困境。
痛苦的果农在反思
遭受重创的六里坪橘农,经历了从柑橘的由盛而衰,他们从巅峰跌落谷底的教训中走出来,在痛苦中开始深深地反思。马家岗村“柑橘状元”程国均说:“柑橘种植比较效益低,是因为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劳动力、生产资料成本上升,柑橘售价稳步不升,形成”倒金字塔“的利益链,已经到了必须发展精品果园,改良品种、提高售价的关键时期。种植户应该如何走出市场价格周期性的‘怪圈’,所以柑橘的春天又要来到。因此,我家200亩柑橘园在我手里是不能丢了的。”那么究竟改种什么品种合适呢?蒿口村种植大户梁志军说:“柑橘产业不景气,并不是市场饱和了,而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口味悄悄发生了变化。去年我到宜昌考察,发现宜昌柑橘新品种‘血橙’外形美观,含糖量高,易消化,口感好,售价达到8元/斤,极有市场竞争力,我准备引进种植,或高接腹接几亩,用两年观察其性状,是否适应我地发展,若适应可以利用示范园辐射推广。”柑橘栽培示范户杨立波总结自己40多年来的心得,认为农村现有劳力资源少,工价过高,一直是制约柑橘精品生产的瓶颈。柑橘虽然是一季捞全年的省工省力产业,但采摘、销售的高峰期确实出现请工难、请工贵,加上橘园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很多山坡橘园道路不通。一到柑橘上市时,采摘后请人挑下山很费力费钱,是否能争取到项目把成片橘园修成通三轮车的路,以此降低柑橘收获时的劳动强度,减少劳力开支。另外有关部门在农资打假问题上下功夫,因为很多假冒伪劣的农药、化肥都有问题。上肥把树毒死,打药药效不好,加上农资价格年年上涨,柑橘价格持续下滑,就像眉毛永远长不过头发一样,吃亏的是种橘人。
五指山园艺场场长袁平江觉得,现在虽然处于低谷,但其涵养雨水、防止水土流失、绿化生态环境、净化库区水质的社会生态效益是不可估量的。想生产高品质的柑橘又不想投工是不可能办到的。所以,在柑橘技术推广上要有信心,要把山当田管,树当粮种,形成勤劳致富光荣、懒散致贫可耻的乡风民俗风气。让那些“又想马儿好,又想马儿不吃草”的侥幸人群重振靠劳动脱贫的信心,要多以大户、典型户、示范户、效益好的专业合作社橘农为主要宣传对象,对农户加以致富经的引导宣传,从而树立柑橘种植的信心。
连年的柑橘价格忽涨忽跌、滞销的教训惨痛,我们都要引以为戒。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采取得力有效措施,在脱贫攻坚产业上,把成熟的柑橘脱贫产业结构调优、品种调新、效益调高、农民调富外,还应按照高产、优质、安全、生态、高效的现代化农业,坚持“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机械化、产业化”的要求,打造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工程和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园、现代游乐采摘园等为主,还应组织营销人员到全国各地寻求市场,利用“电商+”抢占国内市场份额。这是种植大户和村干部的共同心声。
产品要跟着市场变
市场是最好的老师,柑橘产业的兴衰给六里坪橘农上了教训深刻的一课。他们清醒地感受到,农业结构调整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必须围绕市场需求,适时变化。六里坪镇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朱明丽分析说,从全国来看,六里坪是柑橘的最佳栽培基地,地处全省北缘这一气候带。该镇橘农的遭遇也给全市林果业敲响了警钟。如何凸显柑橘产业的优势?在提高品质上,只有在品种布局、区域规划上做文章,做到引种有布局、有规划、规划好一村或几村一品,不要盲目高接换优。在解决生产资料投入不足上,可通过政策引导、政府奖补、项目扶持、典型户宣传、示范户带动扥多种形式,提高对柑橘产业的信心,打几场“翻身仗”来振奋士气,凝聚人心,加大橘农在柑橘栽培中对生产资料的投入,从而提高品质。在解决劳力贵、劳力不足的问题上,可通过省力化技术操作,旋耕机、施肥器、汽油机动喷雾器等小型农机的应用,有条件的可推广滴灌水溶性液态施肥技术,机械化运输包装,从而减少柑橘生产过程中劳力支出,破解劳力贵、劳力不足的问题。在脱贫产业服务上,走精准服务、精准推广,引导众多贫困户走专业合作社加农户抱团发展,引导贫困户大力推广疏密改造技术、省力化大枝修剪技术、生物防治技术、一果两剪周转箱装果运输技术、综合保花保果技术,起垄绿色无公害栽培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储藏保鲜,隔年结果疏果冬季抗寒防冻、平头式重剪、果实套袋等技术。橘农最担心的是,种出的柑橘该卖给谁?多年来,忽冷忽热的柑橘市场,已把橘农的心搅得很不安宁。因此,柑橘的销售网络、销售信息、销售平台完善通畅是推动柑橘产业的“助推器”。组织专业大户、各大林场、专业合作社加农户抱团取暖,共闯市场,组建专业柑橘销售公司,在柑橘调运、分级、打蜡、包装、储藏、商标注册、宣传、营销等环节上进行公司化运作,培养土生土长的柑橘销售经纪人,走土洋结合道路。鼓励现有打蜡厂不仅用以往对外联系的传统销售模式,而且加强推进精品小包装电子商务销售模式。一是要打上市时间差,在早熟或晚熟上做文章,提高果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份额;二是加强柑橘采后的预冷、洗果、打蜡、分级包装及储藏保鲜工作;三是将柑橘深加工与与采后处理相结合,引进先进加工设备,生产柑橘汁、柑橘饼干、柑橘酒、柑橘果酱、蜜饯主产品和香精油、果胶、色素、皮渣饲料等副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最后是在柑橘生长的不同季节,举办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如在柑橘花开的季节,举办“橘花节”;在柑橘成熟的时候举办“柑橘节”、“柑橘展”,或开展橘园认养流转活动,吸引城里人认养“微采摘园”,发展城郊观光、旅游、游玩、自主采摘精品橘园。
六里坪镇党委政府决策者清醒地认识到,特色农产品要经得起风吹雨打,经得起市场无情的考验,必须将特色产业作为脱贫产业而不是试验田;是名、特、优而不是一招鲜,是开放的大格局而不是封闭的小圈子。所以,他们面对实际情况,迎难而上,积极制定“淘汰一部分,保留一部分,改造一部分”的“三三制”产业发展战略目标,走“去弱留强、去劣留优、去粗留精”的采摘观光型生态精品橘园之路。到目前为止,该镇现有实际“柑橘管理面积4万亩,建成观光型精品采摘园2000亩,组建专业柑桔合作社3个,柑橘分级打蜡生产线2条,引进柑橘新品种3个,低产园改造及新技术管理2.8万亩,年产量恢复到2000万公斤以上。由此看来,现代农业与市场农业不再仅仅是个纸面上的字眼,它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去认识它,在实践中再探索,该镇的柑橘产业在精准扶贫的精心规划和调整下,一定会如凤凰涅槃般浴火重生,重铸新的辉煌。
您的位置: 2016精准扶贫专题 > 产业扶贫 > 正文
如何让柑橘成为脱贫支柱产业——丹江口市六里坪镇柑橘产业调查
发布时间:2016-07-19 来源:秦楚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