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的小汇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初步建成的茶园现场
记者 黄勤 实习生 李强 通讯员 刘建利 姜子朝初冬的秦巴山区,寒意渐浓。车辆行驶在宽阔整洁的通村公路上,晨风拂面,带着乡野的清新,薄雾弥漫,犹如置身仙境,一排排小巧玲珑的楼房飞快的往后退去,仿若琼楼玉宇,美轮美奂。院落庭前,是村民们忙碌的身影,不时有阵阵欢笑掠过耳际……
近日,记者随着市审计局扶贫工作队走进竹溪县鄂坪乡小汇村,看到的便是这番美丽祥和的景象。据小汇村村民介绍,由于小汇村山长水阔,村内以坡地为主,耕地资源匮乏,村子发展艰难。扶贫工作队到来后,挨家挨户走访,对村子进行摸底,积极带领我们发展产业,给村子换新装,这才有了如今的这般气象,是他们托起了我们的幸福梦,是他们让这“穷乡僻壤”变成了如今的“人间天堂”。
扶贫目标在哪里,用心用脑“理路子”
穷根是什么?是产业缺乏。小汇村是典型的山大人稀坡多田少,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基本上属于集体经济“空壳”村。既然农田种植发展无望,何不改变方向,因地制宜发展其他产业呢?
经过长期的走访调查,扶贫工作队得知,该村环境气候适宜茶叶种植,且有大型品牌茶厂与之相邻,可谓天时地利。基于此,工作队通过勘察,决定将村内闲置荒芜的500亩山场改造成高水平的茶园生产基地。说干就干,工作队立刻召集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开会统一思路,并与多方沟通协调,帮助该村进行土地整改项目申报。目前土地整理项目已经完成,茶苗也已栽种,预计后年即可收获茶叶。到时村民年收入人均可增加千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可每年再增加5万元以上。
长远发展得到了初步落实,眼前的问题也丝毫不能落下。由于长期贫困,村子面貌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给村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为此,市审计局扶贫工作队积极部署,上下联动,对村子实施了“换脸工程”。
据了解,因为集体经济的欠缺,长期以来,村党员群众开会只能打“游击战”,租用村农舍房,环境简陋。市审计局驻村扶贫后,大力筹措资金,进行了400余平米的平地建设,如今,一座崭新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拔地而起,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也标志着小汇村将迎来新的春天。该项目的落地,不仅为村党员群众提供了一个固定安稳的办公环境,同时也为即将新建的茶叶加工车间预留了场所,为集体经济的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村子饮水设施先天不足,年久失修,导致水质安全不过关,供水稀缺,市审计局扶贫工作队安排资金20万元,完善水利设施,彻底解决了村民和家畜安全饮水和中心村供水困难的问题。针对该村环境质量差、夜晚出行不便的问题,市审计局扶贫工作队斥资16余万元先后启动了“绿化工程”和“点亮工程”,一排排绿树彰显着扶贫工作队的魄力,一盏盏明灯照亮了黑夜,也温暖了民心。
朱仕星今年20多岁,本是风华正茂的年龄,却因为身患疾病不得不在家看守着一亩三分地,父亲在牛场干活,家中还有80多岁的爷爷,微薄的收入不足以支撑起整个家庭的支出,至今还住在危房中。市审计局扶贫工作队得知他的情况,积极出资一万元为他建新房,同时,工作队出资联系市红十字医院为其治病,经过两次医治后,朱仕星的病情稳定了下来,一家人又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市审计局副局长陆高明说,“仅仅把产业做起来了,村民的生活环境得不到改善,达不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单单注重乡村建设,村子经济实力匮乏,这更是华而不实的肥皂泡,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内外兼修的原则,产业发展和环境改善两手齐抓,让百姓有‘金子’还得有‘面子’,形象好还要底气足。”
扶贫抓手在哪里,发动群众“动脑子”
“输血式”扶贫能解一时之困,“造血式”扶贫方能斩断穷根。为此,市审计局在经济扶贫的同时,也将“智力扶贫”作为重点抓手,积极调动村民们的主观能动性,发动内因,让他们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能够自主向前,砥砺奋进。
经济实力提升了,思想也一定要跟上。为了改变小汇村普遍落后的思想观念,市审计局自驻村帮扶以来,先后开展送法下乡、道德讲堂、十星创建等文化活动,在村里营造“守法纪、讲道德、做好人”的浓厚氛围。让村民们摒弃落后贫穷的思想观念,也调动村民们自力更生、自主脱贫的积极性。据了解,活动创建以来,村子的整体风貌有了很大改观,村民们个个都心怀感恩,干劲十足,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传道授业,培养村民一技之长。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扶贫攻坚是一场持久战,要想在这场战斗中立于不败之地,传授“渔技”必不可少。针对小汇村秦巴黄牛养殖大户技术欠缺的情况,审计局扶贫工作队数次邀请科技特派员面对面为村民答疑解惑,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同时,工作队精挑细选购置300多本种养殖、法律等书籍建书屋,免费给村民借阅、学习。此外,为让村民与信息时代接轨,拥抱互联网,扶贫工作队积极出资鼓励村民学习电商技术,拓宽产品的销售渠道。